导 航
大肠息肉怎么办?
浏览: 时间:2011-08-02 10:07
福州医博胃肠病医院提供咨询挂号服务

大肠息肉怎么办?

大肠息肉很常见,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,且有一定的恶变倾向,恶变率约为10%。大肠息肉可单发,也可多发。当息肉数量很多,超过100枚以上时,称为大肠息肉病,临床上主要有黑斑息肉病(P-J综合征)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两种。

大肠息肉是指肠腔内黏膜表面的隆起病变,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。大肠息肉很常见,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,且有一定的恶变倾向,恶变率约为10%。大肠息肉可单发,也可多发。当息肉数量很多,超过100枚以上时,称为大肠息肉病,临床上主要有黑斑息肉病(P—J综合征)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两种。在大肠息肉中,有两种病理类型应特别重视:一是腺瘤性息肉,包括管状、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,此种息肉发生癌变的概率很大,特别是绒毛状腺瘤,如果不治疗,百分之百会癌变。二是家族性息肉病,它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,属癌前病变,恶变率为100%。

大肠息肉常隐匿起病。常见的临床信号主要有4个:

①大便带血:不少饮食起居不规律、大便秘结的青年人常有大便带血,若自我药疗1周后还有出血,或用药好转后,症状常有反复,需及时去医院就诊。

②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:若发现大便变细、有凹槽、有黏液,原本大便,现在变为两三天或两三次,就需要引起重视了。

③便秘和腹泻:腹泻和便秘的病人,若药物效果不佳,就需进一步检查,排除大肠息肉可能。

④腹痛:有腹部隐痛者应行肠镜检查,在排除大肠息肉后,再进行对症处理。

便秘会引起大肠息肉

便秘,使粪便在大肠中停留时间过长。大便中的粗渣及有害物质刺激肠黏膜上皮,容易造成大肠黏膜的损伤。或因刺激肠黏膜上皮,使细胞增生过快或细胞脱落速度减慢,长此以往,大肠黏膜逐渐形成息肉状隆起。因此,便秘可以导致大肠息肉。

为什么便秘会引起大肠息肉呢?任何隆起于大肠黏膜表面并向肠腔内突出的病变,无论其组织类型如何,统称为大肠息肉。实际上,大肠的息肉状肿块既可以是肿瘤,也可以是炎症或其他病变。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,男性多于女性,年长者较多见。多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。大小可自直径2毫米以下至10厘米以上,多因粪便等慢性刺激而引起。

大量的证据提示,大肠癌的形成与大肠息肉之间有密切的关系。大肠息肉可以分为管状腺瘤,绒毛状腺瘤,管状绒毛状混合型腺瘤3种。大肠息肉发生恶性癌变的概率与息肉的形态,大小都有关系。一般来说,绒毛状腺瘤发生恶性癌变的概率。另外,息肉体积越大,恶性癌变机会也会随之增加。因此,有大肠直肠息肉者应接受息肉切除手术,并且定期随访,建议手术切除后1年内做结肠镜检查,若情况稳定,每2到3年随访1次。

大肠息肉怎么办?

目前,用于诊断大肠息肉的方法主要是结肠镜检查和钡剂灌肠检查。钡剂灌肠检查因易受粪便干扰,不能活检和做进一步治疗,已逐步被肠镜所取代。结肠镜检查不仅可直视观察大肠黏膜的细微病变,还可通过活检来确定病变的性质,是发现和确诊大肠息肉的重要手段。

治疗大肠息肉的不错方法是肠镜下摘除。在内镜方法发展以前,大肠息肉的治疗主要是开腹手术或经肛门切除,创伤较大。如今,随着结肠镜方法的不断发展,内镜下切除大肠息肉已成为治疗大肠息肉的先进准。家族性息肉病全结直肠切除术,以杜绝息肉发生的“土壤”。

提醒:息肉摘除后定期复查

大肠息肉多有遗传倾向,大肠息肉患者的直系亲属,如兄弟姐妹、子女等,患大肠息肉的风险是一般人的4~6倍,患大肠癌的风险是一般人的6~10倍。因此,若父母或直系亲属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患者,一旦发现自己有大便出血、腹泻、大便变形等异常,应及时去医院就诊。

网站首页
医院简介
来院路线
在线咨询
返回首页
咨询客服
电话客服
在线挂号